-
友情链接:
近日,@蔡澜微博发布了一则令人沉痛的消息:蔡澜先生于6月25日在香港辞世,享年83岁。
回望他的一生,可谓洒脱而精彩。蔡澜热爱电影,成功监制出品了多部佳作;他酷爱写作,累计出版了逾两百本书籍;对美食的热情更是让他赢得了“食神”的美誉。即便如此光辉的背后,他的人生也曾经历过风雨和坎坷。
在他82岁那年,命运给予了沉重的一击。妻子在家中意外跌倒,蔡澜匆忙前去搀扶,却不慎跌伤了骨盆。老年跌伤凶险异常,妻子不久离世,蔡澜也长期卧病在床。面对丧妻和自身伤痛的双重折磨,许多人或许会选择沉沦,但蔡澜依旧保持着洒脱的态度,执笔写下了自传《活过》。
展开剩余77%这本书用朴实的语言,记录了他从童年到暮年的点滴人生,以及从电影人转型为作家和商人的经历。书中文字中流露出他一贯的幽默与满足感,然而细读便可见他曾遭受现实的磨难,也曾迷茫于前途的迷雾中。无论身处何境,蔡澜都以通透的智慧化解困境,将生活活得精彩纷呈。
《活过》不仅是他个人经历的总结,更像是一本温暖的生活指南,告诉那些焦虑彷徨的人们:只要用心生活,人生便充满意义。
---
蔡澜出生于1941年,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——太平洋战争爆发,中国大地硝烟弥漫,逃难和死亡随处可见。身为婴儿的蔡澜,也随家人躲避战火。他后来询问家人这段往事,得到的是冷冰冰的叙述:飞机扫射,逃难者跳进沟渠躲避。但蔡澜觉得这样的叙述过于平淡,他便用想象力将那段悲惨的历史描绘得生动而温情,甚至把爆炸声当作烟花,悲剧中透出几分童真的温暖。
随着战局变化,蔡澜随家人迁居新加坡,长大后赴日本留学。身处异乡,物质生活艰难,他却想方设法自得其乐。肉类昂贵难求,他发现猪蹄便宜又少有人做,便一做就是一大锅红烧猪蹄,深受同学欢迎。还发现日本人吃鱼舍弃鱼头,他用鱼头熬粥,香浓可口。这样的“绿屋厨房”成了宿舍的美食基地,也让他结识了不少朋友。
闲暇时,他常泡在影院,利用日本影院散场不清场的漏洞,一天看个痛快;假期则攒钱去韩国游玩。虽然物质匮乏,但他总能将生活经营得丰富而有趣。正如村上春树所言:“无论何人无论何时,人们总要在乌云周围寻索着浪漫的微光活下去。”
---
蔡澜的人生充满波折与转折。书中详细记载了许多故事,其中最关键的是他与香港电影巨头邵逸夫的相识。父亲曾在邵逸夫麾下工作,一次生日宴上,蔡澜表现得机智得体,赢得了邵逸夫的赏识,邀请他加入邵氏电影公司。从杂务做起,蔡澜一步步晋升至制作经理,参与制作了多部票房佳片,也结识了众多电影圈朋友。
但他对艺术电影的偏爱与邵逸夫纯商业取向存在分歧。蔡澜建议一年拍四十部电影,三十九部为票房,留一部追求艺术,遭邵逸夫断然拒绝。随着公司人事变动,蔡澜的工作受限,最终辞职,开始专注于自己热爱的写作和美食事业。
他在报刊撰写专栏,出书不断;作为美食家,他探访无数餐馆,写食评、做电视节目,成为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的总顾问;他热爱旅行,依托留学与电影经历,组织豪华旅行团,次次爆满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旅行,是带领酒友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出发,探访酒厂,品味单一麦芽威士忌。蔡澜体悟到:苏格兰严寒的气候造就了简朴而经典的酿酒工艺,人生亦如酿酒,需坚守初心,方能成就佳酿。
他告诫人们,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唯有顺从内心,找到热爱的方向,才能走出迷局,活出真我。
---
蔡澜的人生道路跨越多个国家,角色多样,成功非凡,但许多契机却源自偶然。比如他与好友倪匡、黄霑在夜总会喝酒聊天,灵机一动做成电视节目,获得极高收视率。后来,传统媒体衰落,网络兴起,年过六十的蔡澜也积极拥抱新媒体,开设微博,凭借幽默睿智赢得众多粉丝,同时精心挑选“微博护法”抵御恶意,定期线下聚会,气氛温馨融洽。
七十岁时,他不再热衷高风险投资,转而开设淘宝网店,卖自己钟爱的美食。借助微博开放评论与粉丝互动,网店生意蒸蒸日上。疫情期间,他居家自娱,学烹饪、画扇子,甚至租厂房手工制作咸鱼酱,依旧忙碌充实。写作依旧不辍,新书出版,旧作翻译;八十多岁还玩起美食播客,活力不减。
蔡澜坚守的准则是:只要用心,对得起自己便足矣。人生无常,未来不可预测,顺势而为,坦然接受不能改变的,努力把握可控的,及时开始感兴趣的事情,遇阻换路,方能不负此生。
---
他在《活过》序言中回忆,一次飞机遇强气流,众人惊慌失措,他却淡然饮酒。邻座问:“你死过吗?”蔡澜笑答:“没有,但我活过。”
“活过”看似简单,实则深刻。它承载着悲欢离合,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沉淀的心境。生活的起伏,是修行的过程,岁月的沉淀,是成长的见证。余生每一天,愿我们都能肆意经历,在这纷扰世间,尽情为自己而活。
发布于:福建省